查看原文
其他

一周语文丨想要备课告别碎片无序,其实你只需做好这7件事

2017-11-14 朱晓红 星教师


周一(其他学科)周二(语文)

周三(数学)丨周四(英语)

周五(班主任)丨周六(微周刊)丨周日(好文精选)




在现实教学中,我们已经太习惯拿到教材一课一课地备,一课一课地教,教师教得累,学生学得苦。

更关键的是,这样割舍了教材内在的联系,缺少整体上的把握,对各种教学要素的选择和应用也缺乏回旋余地,慢慢地,我们的教学就走向僵化,得不偿失;同时,这样的备课方式,忽视了学生到底要学什么、怎么学,不利于他们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。

怎么解决这样的困惑呢?我的方法是单元整体备课。

对课程标准、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后,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、整合、重组,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。

以下是我在单元整体备课中的一些方法,和大家分享。


01

找准“学什么”“怎么学”


明确学生“学什么”“怎么学”,把握单元学习重点,才能真正让他们学有所得。

重点怎么确定?单元整体备课需要我们放眼整组教材,统整课文、“口语交际·习作”、综合性学习、“回顾·拓展”等,找准语言训练的落脚点。

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,单元导语中提到“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”是本组教材的语言训练点,但方法不明确,操作性不强。

细读整组教材发现,本单元四篇有关鲁迅的课文,除《少年闰土》是鲁迅的作品,其余三篇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。此外,课后“资料袋”提供了对鲁迅生平的介绍;“阅读链接”展示了萧红的《回忆鲁迅先生》、巴金的《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》;“日积月累”安排了关于鲁迅的名言警句;“交流平台”引导学生交流鲁迅给自己的印象,说说与鲁迅有关的人和事,谈谈阅读鲁迅作品的体会和感受等。

由此,我把该单元的语言训练点具体化为:通过联系上下文、结合时代背景、结合教材补充资料、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,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。

实践证明,凭经验不行,照搬参考书、教材也不行,只有细细研读单元各部分内容,找到其内在联系,才能找到语言训练的落脚点,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。


02

关注单元的“前延后续”


确定了单元重点后,要关注单元的前延后续:

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有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?学到了什么程度?学了这个知识,又为后面学这方面的知识打下了什么样的基础?

只有以这样前后联系的思想来梳理教材,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建构。

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“我爱读书”为例。


本单元语言训练的重点之一是主要内容的把握。通过对一到六年级教材的梳理,我发现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(见上表),因此,我们降低要求,采用问题概括法,通过设置一些问题,“扶着”学生尝试归纳。

如教学《我的“长生果”》时,我们设计了问题:阅读课文,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、作文的哪几件事?

教学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》时,我们设计了问题:读读课文,想想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?

学生在自主尝试、小组合作后,基本上都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,这都源于关注了单元重点的前延后续,恰当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。


03

单元目标可以成序列


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,教学目标不明确,往往会事倍功半。但目前我们手中的教材对单元语言目标的叙述过于笼统,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目标层次不明确。因此,单元语言训练目标确立后,还得细化落实到每一课,形成单元序列目标,循序渐进,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,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。

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“走近毛泽东”为例(见下表)。

通过朗读诗句,想象场景;

通过阅读重点段落,发现“点面结合”的场景描写、“独白式”的心理描写、“对话式”的语言描写;

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比较发现场景描写的一般规律。

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。自然,在习作时,学生对于“有序地进行场景描写”也就有内容可写,有形式可仿了。可见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、扎实的。


04

重组教材顺序,优化组合


一本教材的编写是针对全国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而定的,在单元整体备课时,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、教材编写意图、单元学习重点、本班学生特点的基础上,对教材内容的顺序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。

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“走近毛泽东”,共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《七律·长征》《开国大典》,两篇略读课文《青山处处埋忠骨》《毛主席在花山》。到底选哪篇作打头课文?

在细读整组教材后,确定了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——场景描写。而四篇课文中,《开国大典》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就是场景描写到位,按顺序展现“入场、典礼、阅兵式、游行”四个场景,大场景中包括小场景,将本篇课文作为打头课文更恰当。

而《七律·长征》更多是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,所以可以把它整合到“日积月累”里,重点定为诵读、积累。而“口语交际”《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》和“交流平台”则可以前置,结合课文教学予以落实,或作为课外实践作业,或随文学习时交流。

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起点,也是确保有效教学的基础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重组教材顺序、优化组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,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。不过,我的建议是调整的幅度不用太大,毕竟国家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是教育专家集体的智慧。


05

课时和教学板块不是一成不变的


对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“中国古典名著之旅”,我们备课时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。

板块一:单元导读(一课时)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;了解课文主要内容,初步感知人物形象;学习整组词语。

板块二:文本教学(六课时)。重点学习《将相和》《草船借箭》,整合学习略读课文《景阳冈》《猴王出世》,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,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。

板块三:单元总结(三课时)。结合“交流平台”“日积月累”“课外书屋”,开展“人物故事会”活动(名著拓展),感受名著的魅力,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,完成习作。

按原来单课单备单教的话,本单元需12~14课时完成,通过整合后只需10个课时,多出2~4个课时,这样,就可以空出来让学生进行大量自主的阅读。

有机调整课时的划分、教学板块的建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应该随着单元内容的特点、学生学习的深入有效调整,使之更好地成为“学路”。

以“中国古典名著之旅”单元为例。在学习中发现,四篇课文都是根据原著改编的节选内容,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、句,生字新词量大且不常见,课文又长。对五年级学生来说,把这些词句读正确、读流利,把课文读通顺,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。

根据教学实际情况,首先,我把第一板块调整为两个课时,第一课时侧重读,第二课时安排了解课文主要内容,初步感知人物形象。其次,考虑到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,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,提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《三国演义》和《西游记》两本名著。这样在学习“交流平台”“日积月累”“课外书屋”这几部分时,学生就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。


06

备课时,做一个单元调查


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,在备课前做好单元调查,了解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前的知识储备、本单元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等,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时有的放矢。

例如,在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“作家笔下的人物”进行整体备课时,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单元调查:本单元课文分别选自《小兵张嘎》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《俗世奇人》《百万英镑》。①你课前了解哪几本书?②你读过哪几本书?③你最喜欢读哪本书?④你还想读哪本书?

通过调查发现,《小兵张嘎》和《俗世奇人》作为五年级必读书目,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看过,《红楼梦》和《儒林外史》部分学生看过,《百万英镑》则大部分学生没看过。借由单元前的调查,我们关注到学生对本单元文章作者的代表作的阅读状况存在差异,所以,在单元教学中只需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介绍。


07

设计一个有趣的单元任务


例如针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“遨游汉字王国”,我设计了一份任务单(见下表)。


在完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,此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。在展示课上,有的小组进行了猜字谜竞赛;有的展示了编排的小报,内容充实,画面精美;有的做成了PPT,展示了街头搜集来的错别字或使用不规范的字;有的找来了多种类型的书法作品,在教室里展出。

我始终觉得,培养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,远比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点重要。在单元整体备课中,我的语文教学实现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,更关注学科内容的逻辑完整性、知识体系的要素关联性。

一段时间之后,我发现学生学习材料变了,学习方式变了,学习时间与空间也变了……慢慢地,从这一个点开始推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转型。我想,这就是真正的“以学定教,少教多学,以教促学”吧。




本文来自教学月刊,内容有修改

如有不妥,请联系处理

作者丨朱晓红(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小学

编辑丨田佩

“星教师”广告合作请联系:023-67450968

 投稿邮箱:3207153742@qq.com



推荐阅读

点击关键字,阅读更多“小语”相关内容

张祖庆丨郭学萍宋运来常丽华罗才军

管建刚曹爱卫周其星戴建荣

赵志祥李斌蒋军晶郁旭峰丨钱锋

武凤霞盛新凤朱煜洪榴刘春生

张学青李祖文王雷英刘敏威

刘宪华曹海棠陈金水韩兴娥

鄢小红李虎史春妍支名媛李兰






/ 项目式学习 /

点击下图,发现更多精彩 ▼



语文年度创新教学设计 /

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一键订购】 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